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客观上要求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不少著作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作出深刻论述。比如,《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
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
力》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坚决破除
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等。当前,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
代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实践中形成,对技术、数据、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权利分配、治理结构、合
作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刻认识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运动变化规律、本质结构、表现形式和典型特
征,有助于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
展、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抢占发展先机、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纵观人类
社会发展历程,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突破式变革和跨越式跃迁。但是,面对生产力变迁带来的机遇,不同国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却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
于能否与时俱进形成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还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都离
不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比如,随着近年来新技术的大规模涌现和广泛应用,数据要素、智能算法、网络协同等驱动的生产模式变迁,以及电子商务、
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助力和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加速拓展,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在这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型生产关系的竞争,能否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能
产业政策手段重构生产关系,加快推动本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力质态,以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从生产力变革带动国际格局演
变的历史来看,构建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后发国家抓住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实现领先离不开知识产权保
护制度、现代银行制度等的构建,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离不开研究型大学、研发机构等的形成,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成为世界强国离不开现代资本市场
制度、现代公司制度以及反垄断制度等的重塑。当前,我国之所以能够在这一轮全球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率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
这一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并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中指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新型生产关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以及政策优化都可以看作是在重塑和优化生产关系。同时也
要看到,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如何找到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抓手和路径,常常面临一些困境。比如,尽管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但有的地方出现“盲人摸象”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情况,也有的地方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推动改革的问题;又如,由于无法精准识别新型生产关系
中“新型”的内核,或者由于对传统生产关系有路径依赖,有的地方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还面临条件约束的困境;等等。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
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以激发基础研究投入、强化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根据科技发展趋势,优化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明确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主体在基础研究中的差异化定位,筑牢基础研究根基。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
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市场价值。完善支持风投基金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投资基金定位,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提升专业
化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科学高效、风险可控的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格局;扩大市场化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提升市场化风
险投资基金运营效率。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健全推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